王瑞、鐘鎮宇和申超都是西華大學的學生干部,3個好友在一起偶然說起了人生規劃,都對自主創業很有愛好。他們琢磨了一下,決定辦一家快遞公司。
2007年5月,他們開始進行市場調研,天天早上坐上公交車,分頭到成都各快遞公司和需要快遞服務的公司走訪,晚上七八點回到學校,聚在一起匯總分析情況。
通過上網查詢、多方走訪,他們決定選擇加盟由上海元泰集團控股的中誠快遞公司。但是一個網絡穩定并且區域廣闊的快遞公司,是不會把像成都高新西區這樣很有潛力的區域輕易承包出去的。
他們第一次去中誠快遞公司的四川總部,就被負責承包區的主管拒絕了。吃了閉門羹,他們沒有灰心,決心做出一個具有說服力的方案。夏天,他們在烈日下奔波了24天,對高新西區的情況進行了更加細致的調研,終于寫出了一份3萬字的品牌推廣和業務拓展計劃書。
經過準備,再次來到中誠快遞公司的四川總部后,由于計劃書的操作性很強,胡總經理當即決定:同意他們承包高新西區,并承諾不收取加盟費,并且起步期間每個月收取的其他費用也打八折。
之后,同校的應屆畢業生張珂,經不住3人的鼓動,他辭了工作,正式加入創業團隊。4個人湊了兩萬元,成立了中誠快遞郫縣分公司,開始了他們在高新西區的“跑單”生活。
雖然天天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工作上,但是中誠快遞郫縣分公司的員工堅持天天晚上學習1個小時。晚上學習1個小時后,大家聚在一起開15分鐘的圓桌會議,把心得拿出來討論,許多好點子就此產生和應用。在這樣一步一步的規劃中,小小的快遞公司在郫縣干得有聲有色。
2007年9月,因為在高新西區站穩了腳跟,大家開始有些松懈,天天的收件數量都一直在30件左右。盡管一直在尋找方法增加收件數量,可是沒有解決問題的實質方案。在一次會議上,申超和王瑞立了一個軍令狀:假如在9月末完不成天天50件的目標,那么這個團隊就解散,公司不開了。
振奮的精神帶來了突破性的發展——國嘉制藥集團、新希望集團等大企業陸續成為客戶,業務有了質的飛躍。到了9月底,公司業務量突破了天天50件的預定目標。
嘗到了甜頭后,中誠快遞郫縣分公司把眼光投向了校園。據介紹,公司已經在11所學校分別發展了一批代理,目的是想讓學生在鍛煉中學到更多的實踐經驗,在磨礪中有不錯的經濟回報。
歷經一段時間發展,由4名大學生為核心組成的中誠快遞四川郫縣分公司,已經從最初天天只能收到3件快遞業務,發展到后來天天收到130多件快遞業務,月贏利已達4萬元。